精益咨询活动中,针对不同类型的生产现场——装配型、流水线型、手工作业型,人效提升改善的思路及侧重有所不同。以下是精益咨询对每种类型生产现场的具体分析和改善思路:
装配型生产现场
1. 工序流程优化:对装配过程中的每个工序进行工艺流程、流程分析等工具深入分析,识别并消除重复和浪费的步骤。合理安排工序顺序,确保生产流程的连贯性和高效性。
2. 人机工程分析:分析作业者和机器在同一时间内的工作情况,优化人机配合;通过调整工作顺序和改进人机配合,提高手工作业和机器运转的协调性和效率。
3. 技术应用与自动化:引入先进的装配技术和自动化设备,如使用三维打印技术辅助模块制造,提高生产精度和效率;引入智能化和信息技术,利用智能化设备和机器人,在装配式建筑等领域,引入智能化设备和机器人可以显著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;应用信息技术与数据管理:如BIM技术,实现对生产过程的数字化建模和信息集成,提高生产精度和效率;利用智能化设备进行自动化操作,减少对人力资源的依赖。
4. 培训与技能提升:加强装配工人的技能培训,提高其专业素养和操作熟练度;定期组织技能竞赛和经验分享会,激发工人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。
5. 团队协作与沟通: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,促进工人之间的沟通与协作;设立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,及时发现并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问题。
流水线型生产现场
1. 生产流程可视化与数字化:通过可视化和数字化手段,实时监控生产流程中的各个环节;利用数据分析工具识别瓶颈工序和浪费点,进行针对性优化。
2. 连续流(Continuous Flow):实现生产工作在流水线各工作阶段之间的平稳移动,减少库存缓冲。通过优化流水线布局和调整工作步骤,确保生产流程的高效和顺畅。
3. 线平衡改善:针对识别的瓶颈工序和岗位,进行线平衡改善,通过ECRS手段提高线平衡比率
4. 安灯(Andon Lights)系统:当流水线出现问题时,员工可以立即触发安灯系统通知支持人员。这有助于快速响应生产中的问题,减少停机时间和生产损失。
5. 设备维护与更新:定期维护和保养生产设备,确保设备处于良好运行状态;及时更新老旧设备,引入高效能、智能化的新设备。
6. 员工激励与培训: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,激励员工提高生产效率;提供多样化的培训机会,帮助员工提升技能和职业素养。
手工作业型生产现场
1. 工作环境改善:提供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工作台和座椅,减轻工人的疲劳感。确保工作区域光线充足、通风良好,创造舒适的工作环境。
2. 工具与辅助设备:提供高质量的手动工具和辅助设备,提高工人的操作效率;定期检查和更换磨损的工具,确保工具的完好性和精确性。
3. 作业损失分析:通过作业跟踪调查,正位比率调查,识别作业损失内容,并进行分析改进。
4. 操作、动作分析:对手工作业者的动作进行分析,消除多余、无效或缓慢的动作。通过动作分析,确定合理的操作方法,提高手工作业效率。
5. 技能与知识培训:加强手工技能的培训,提高工人的手艺水平;传授高效的工作方法和经验技巧,帮助工人提升工作效率。
6. 任务分配与调度:合理分配工作任务,确保工人之间的工作负荷均衡;根据生产需求灵活调整工作计划和调度安排。
精益咨询活动中,针对不同类型的生产现场,人效提升改善的思路和侧重有所不同。装配型生产现场应注重工序流程优化和技术应用与自动化;流水线型生产现场应深入分析生产流程并制定管理和操作规定;手工作业型生产现场则应提升员工操作技能、推行绩效管理和激励机制以及改善工作环境。通过结合具体生产现场的特点和需求,制定针对性的改善措施,可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、降低生产成本并提升产品质量。
同时针对以上作业现场,也有一些通用的改善方法和工具:
5S系统:通过整理、整顿、清扫、清洁和素养五个步骤,优化工作环境,提高工作效率。例如,在现场,只保留必要的工具和零件,保持工作区域整洁,减少寻找工具和零件的时间。
持续改进与数据分析:定期进行生产流程评估和改进,不断优化生产流程,提高生产效率;收集和分析生产数据。利用现代技术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,监控生产流程并进行优化调整。收集数据是识别和改善问题的第一步,良好的信息统计和记录可有助于我们后续的分析和改善。如可以使用A3报告总结和解释生产过程中的问题,并提出解决方案和改进计划。
改善提案:鼓励员工提出改进装配流程的建议,并持续进行小步改进。通过持续改进,不断优化装配过程,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。